新闻中心

退役军人优待证更重要的是珍惜曾经身为军人的这份荣誉

发布时间:2023-12-14 16:00  浏览:

  近來,居住在南京98歲高齡的抗戰老兵、新聞人甄為民領取了退役武士優待證。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參與新四軍成為一名隨軍記者,完成了包括抗日戰爭最終一役——高郵戰爭等一系列戰地新聞的報導使命;新我國建立後,他和搭檔采寫的通訊《毛主席的好兵士——雷鋒》在《人民日報》宣布,在全國範圍引起巨大反應。記者了解到,他和老伴還有一段共同在《新華日報》作業的閱歷。甄為民的女兒告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父親期望取得這張退役武士優待證,更重要的是愛惜從前身為武士的這份榮譽。
  
  14歲入伍,從軍8年多格外愛惜武士榮譽近來,南京市鼓樓區寧海路大街退役武士服務站的作業人員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病房,將一張印有甄為民姓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武士優待證頒發給這位98歲高齡的抗戰老兵,並獻上鮮花。由於身體原因,甄為民老人在病床上領取了優待證,並向作業人員道謝。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看到,優待證上載明甄為民的服役年限為8年6個月,作業人員告知記者,甄老也是該大街目前取得退役武士優待證最年長的一位。
  
  甄為民在病床上接受退役武士優待證甄為民的女兒姚加朋告知記者,父親在各方面現已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十分感激。他期望能夠取得這張退役武士優待證,更重要的是愛惜從前身為武士的這份榮譽。
  
  甄為民的退役武士優待證甄為民1926年出生於江蘇如東,原名姚世虎,家裏是當地知名的中醫世家,當年為了將日本侵略者趕出我國,他毅然離開家庭前去參軍,改名甄為民。1940年10月,年僅14歲的甄為民跟從姐姐莫林(原名姚世瑞)加入新四軍參與革命,15歲便入了黨。由於上過學,加之當時革命隊伍中短少新聞人才,他成為一名隨軍戰地記者,開啟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抗日戰爭時期,甄為民的戎裝照報導抗戰最終一役隨主攻部隊登上城墻從蘇北行政學院畢業後,甄為民調任《抗敵報》社和新華社蘇中分社記者,曾親歷過一系列嚴重戰鬥。蘇中《抗敵報》1938年由在皖南的新四軍軍部興辦,作為隨軍記者甄為民多次赴湯蹈火,不辱使命。1943年12月,在《前哨報》四版頭條方位,刊登了甄為民采寫的戰地特寫《苦戰李家舍》,具體敘述了12月2日這一整天的苦戰。此外,他還采寫了《跟敵人的汽油劃子相周旋》《藏鐵莊戰鬥》等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戰地通訊。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但占據在江蘇高郵古城內的日軍仍負隅頑抗。1945年12月19日,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親自布置指揮,發起高郵戰爭。這一戰爭後來被學界稱為抗日戰爭最終一役,甄為民時任新華社兼蘇中《人民報》派駐的隨軍記者,不僅參與了戰前動員會,還隨主攻部隊攀雲梯登上了高郵城墻。
  
  「漆黑的夜,伸手不見五指,天空,不住地下著雨;咱們的使命,是要從高郵城西北角突上城墻。接近城墻, 架好雲梯,突擊隊六班、七班立刻踏上雲梯,一個,兩個……忽然『砰』的一聲,東邊的一把梯子倒了,敵人的手榴彈從城垛的堞墻上扔下來,六班的王陰才中彈了,七班的同誌被炸得眼睛睜不開。雲梯上的李滿清,英勇甩了兩顆手榴彈,英雄們才沖上城頭……」這段文字是甄為民戰地通訊《突破西城頭》的開頭部分,文中記錄的正是他在這次戰鬥中的親眼所見,這篇報導刊登在1946年1月6日的《人民報》上。
  
  甄為民在戰爭年代使用過的記者證他采寫的關於雷鋒的通訊在全國引起巨大反應在抗日戰爭時期,甄為民是一手拿槍、一手執筆的「雙槍」兵士;新我國建立後,他成為一名繼續為兵士書寫前史的老兵。
  
  「在沈陽,在遼寧的每個城市,在我國人民解放軍沈陽部隊每個連隊裏,人們都在談論著一個一般兵士的姓名——雷鋒……他的整個生命還不到二十二年,但是,他卻給人們留下了一部鮮紅鮮紅的前史。」這是1963年2月7日,宣布在《人民日報》第二版的通訊——《毛主席的好兵士——雷鋒》中的開篇。這篇報導在全國範圍引起巨大反應,成為我國新聞界的經典範文,甄為民是該文的作者之一。
  
  《毛主席的好兵士——雷鋒》在《人民日報》宣布甄為民是作者之一1963年初,應《人民日報》編委會委員、總編輯室主任張潮要求,時任《人民日報》遼寧記者站副站長、新華社遼寧分社副社長的甄為民與佟希文、雷潤明合作,在春節前夕采寫了專稿《毛主席的好兵士——雷鋒》,並在《人民日報》第二版以通欄標題近整版的方位宣布,一起還配發了綜合報導、評論員文章和《雷鋒日記摘錄》等。
  
  甄為民在2017年接受采訪時表示,「雷鋒的先進業績給咱們的心靈帶來極大的震懾和振奮,也是精神上的一種洗禮。采訪和寫作雷鋒業績,也是一種財富,現在叫取得感。咱們的記憶是銘肌鏤骨的,雷鋒精神是長存的!」
  
  在我國共產黨建立100周年之際,他曾這樣說過——「我入黨八十多年了,我從一個一般的學生,一手拿槍一手握筆能親自參與抗戰最終一役,能書寫雷鋒,能為黨的事業鬥爭一輩子,我覺得特別幸運,心裏特別高興。」
  
  夫妻倆都是新聞人曾共同在《新華日報》作業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甄為民的老伴史越峨也一向從事新聞作業,並且他們有一段共同在《新華日報》作業的閱歷。
  
  甄為民和老伴史越峨走進《新華日報》報史館,能夠看到史越峨敘述當年和搭檔為采訪深入徐州賈汪煤礦地下開采作業面最前端「掌子面」的一段視頻材料。甄為民坐在老伴身邊全程陪著她完成了這段視頻的錄製。
  
  《新華日報》報史館中史越峨敘述當年深入煤礦地下出產一線采訪的視頻材料年11月,隨著《新華日報》《蘇南日報》《蘇北日報》兼並出書,我倆由《蘇南日報》調入《新華日報》,甄為民作為《新華日報》編委兼當地通訊組長,主要分擔當地通訊報導,領導各市記者站。」史越峨回想,那時各市記者每天都有不少通訊來稿,甄為民擔任審稿、發稿,一起還與其他報社領導輪番值夜班。在甄為民的幹部履歷表中,記錄下了他在《新華日報》的任職閱歷。
  
  大約一年後,甄為民和愛人調入《人民日報》、新華社,一路曲折北京、南京、沈陽、貴陽等地。
  
  「在我兒時的形象裏,父親總是忙於作業,經常出差,有時晚上還趕寫新聞。」姚加朋告知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雖然父親對子女從來沒有過職業上的要求,但由於長時間受到家庭耳濡目染的影響,他們三個子女都從事了與新聞和出書有關的作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史越峨重回《新華日報》,甄為民也調回南京作業。「這也是一種『榮歸故裏』,在《新華日報》的閱歷成為咱們晚年懷舊的珍貴回想。」她說。